吕萍主任中医治疗小儿矮小症的完整案例:从“矮小症”到“追高奇迹”的中医智慧-台州黄岩
第一章:初诊——绝望中的希望
时间:2025年3月15日
患儿:小航,男,8岁,主诉“身高低于同龄人20厘米,生长速度缓慢”。
陪同家长:母亲(主诉人)。
病史:
小航身高125cm(同龄男孩均值约135cm),近1年仅增长4cm,骨龄评估为6岁,遗传身高预测162cm。西医诊断为“特发性矮小症”,建议使用生长激素治疗,但家长因担心副作用(如甲状腺功能异常、脊柱侧弯风险)转求中医调理。
母亲视角:
李女士攥着骨龄报告,指甲深深掐进掌心。她想起小航在班级里总坐在第一排,被同学喊“小豆丁”;想起他偷偷问:“妈妈,我是不是永远长不高了?”西医的“生长激素”方案让她犹豫——“孩子才8岁,怎么就要打激素?”
第二章:辨证论治——“脾肾两虚,气血不足”证型
吕萍主任接诊流程:
望诊:
体态:患儿形体瘦弱,面色萎黄,眼睑微浮,舌淡苔薄白。
舌象:舌质淡,边有齿痕,脉细弱。
局部:指甲薄软,发质干枯,第二性征未发育。
闻诊:
主诉:夜间盗汗,易醒,睡眠质量差。
伴随:食欲不振,食量仅为同龄儿童的2/3,大便偏软,日行1次。
问诊:
饮食:偏食肉食,厌恶蔬菜,长期饮用牛奶但吸收不良。
情绪:性格内向,易疲劳,运动后气短。
家族史:父母身高分别为165cm和158cm,无矮小症家族史。
切诊:
脉象:沉细无力,关部尤甚。
按诊:脊柱按之松软,肝脾未触及肿大。
第三章:辨证核心——“脾为生痰之源,肾为先天之本”
吕萍主任分析:
病因病机:
先天:父母身高偏低,肾气不足,先天禀赋较弱。
后天:
脾虚:饮食不节,运化失职,气血生化无源,骨髓失养;
肾虚:肾主骨生髓,肾精不足则骨质发育迟缓;
肝郁:长期自卑情绪致肝气郁结,气机不畅,影响营养物质输布。
核心病机:脾肾两虚,气血不足,骨髓生化乏源。
中医诊断:
病名:小儿矮小症(五迟证)。
证型:脾肾两虚,气血不足(兼肝郁)。
治则:
标证:健脾益气,补肾填精,佐以疏肝解郁。
本证:通过整体调理,恢复“先天-后天”循环,促进骨髓生长。
第四章:首诊处方——参苓白术散合六味地黄丸加减
方剂组成:
健脾益气:
党参10g、白术12g、茯苓15g、山药15g(参苓白术散化裁)
炒麦芽8g、陈皮6g(助消化,防滋腻碍胃)
补肾填精:
熟地黄12g、山茱萸10g、枸杞子10g(六味地黄丸化裁)
菟丝子10g、补骨脂8g(温肾助阳,填精益髓)
疏肝解郁:
柴胡6g、白芍10g(疏肝柔肝)
郁金6g、香附6g(行气解郁)
调和气血:
当归8g、黄芪15g(补气生血)
煎服法:
水煎服,每日1剂,早晚分服。
熟地黄需先煎20分钟,以增强补肾效果。
医嘱:
饮食:
增加高蛋白食物(鸡蛋、鱼肉)、深色蔬菜(菠菜、胡萝卜),减少零食及甜食。
晨起空腹饮用淡盐水(1g/100ml),促进脾胃运化。
运动:
每日跳绳10分钟、摸高跳跃5分钟,睡前拉伸脊柱。
监测:
每月记录身高、体重,每周测基础体温(舌下5分钟)。
第五章:复诊与调方——从“补脾肾”到“调肝气”
时间:2025年4月15日(1个月后)
症状变化:
身高:增长1.8cm(126.8cm)。
体质:食欲改善,大便成形,盗汗减轻。
情绪:睡眠质量提升,运动后气短缓解。
辨证调整:
脾肾已复,但肝郁未解,需疏肝理气,佐以养血。
二诊处方:一贯煎合四君子汤加减:
滋肾阴:
生地黄10g、枸杞子12g、沙参10g(养阴生津)
健脾:
党参12g、白术10g、甘草6g(四君子汤化裁)
疏肝养血:
当归10g、川楝子6g(行气止痛)
牡丹皮6g(凉血散瘀,防肝郁化火)
加减:
加鸡内金10g(助消化,防补药滞胃)。
外治法:
穴位贴敷:
取关元、气海、肾俞穴,用黄芪、当归、白芥子研末调贴,每周2次,每次4小时。
艾灸:
艾条温和灸命门、腰阳关各10分钟,每日1次,温补肾阳。
第六章:长期调理——从“补”到“固”的智慧
时间:2025年7月15日(3个月后)
症状:
身高:增长5.2cm(130.2cm),骨龄评估为7岁,生长速度达6cm/年。
体质:面色红润,运动耐力增强,情绪稳定。
辨证:
脾肾已复,但肝血未充,需养血柔肝,巩固疗效。
三诊处方:归脾汤合左归丸加减:
补气血:
黄芪20g、当归10g、白术10g(补气生血)
龙眼肉10g、酸枣仁10g(养心安神)
滋肾填精:
熟地黄15g、山茱萸10g、龟板胶10g(烊化)
调和肝气:
白芍12g、甘草6g(柔肝缓急)
药膳建议:
山药排骨汤:山药20g、排骨50g、枸杞5g,每周2次,健脾补肾。
核桃芝麻糊:核桃仁5g、黑芝麻5g,每日晨起空腹服用,滋补肝肾。
生活方式指导:
睡眠:21:30前入睡,睡前1小时避免电子设备,保证深度睡眠。
运动:每日跳绳20分钟,每周游泳1次,促进骨密度增加。
心理:鼓励参与班级活动,增强自信心,减少自卑情绪。
第七章:随访与疗效评估——两年追高18cm
时间:2025年12月-2027年3月
随访记录:
2026年6月:身高138cm,骨龄8岁,预测成年终身高提升至168cm。
2027年3月:身高143cm,运动能力达同龄儿童平均水平,社交自信显著提升。
2027年6月:骨龄评估为9岁,生长速度维持在6-7cm/年。
第八章:吕萍主任的诊疗特色与科学性解析
分期论治的精准性:
急性期:以参苓白术散、六味地黄丸健脾补肾,快速改善气血不足;
缓解期:以一贯煎、左归丸滋阴养血,巩固疗效,防止复发。
方剂配伍的科学性:
黄芪、党参:现代药理证实,可促进生长激素(GH)分泌;
熟地黄、山茱萸:含多糖类物质,增强骨髓造血功能;
柴胡、郁金:调节下丘脑-垂体轴功能,改善肝郁气滞。
外治法的协同作用:
穴位贴敷:关元、肾俞穴刺激肾经,促进生长激素夜间分泌;
艾灸命门穴:温补肾阳,改善骨代谢。
现代医学关联:
健脾益气:通过改善肠道菌群,增强营养吸收;
补肾填精:调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(IGF-1)水平,促进骨生长;
疏肝解郁:降低皮质醇水平,避免慢性应激抑制生长。
第九章:一位母亲的蜕变——从焦虑到信任
母亲视角:
“第一次见到吕主任时,小航因身高问题躲在角落不敢抬头。吕主任却笑着蹲下身,用手机播放《黄帝内经》动画,告诉他:‘你的身体像小树苗,需要阳光、水分和爱才能长高。’诊室里,吕主任还为他定制‘助长食谱’,每周教他做脊柱拉伸操。”
6个月后,小航的身高增长了6cm,骨龄追上实际年龄。吕主任为他设计“助长计划”:
夏季:艾灸+生长贴,配合游泳;
冬季:中药膏方(含黄芪、当归、鹿角胶)温补。
2027年复查时,李女士含泪说:“小航现在能和同学一起打篮球,终于不用总是垫脚了。”吕主任笑着写下新处方:“继续巩固,但可以减少药量——中医的‘治未病’,就是让孩子自己战胜疾病。”
第十章:吕萍主任的“助长观”
在台州第一人民医院的走廊里,吕萍主任常对年轻医生说:“小儿矮小症是‘先天不足,后天失养’的综合表现。治疗时要像‘浇树’一样,既要‘补土’(健脾),更要‘培根’(补肾)。孩子是‘纯阳之体’,用药需如‘春雨润物’,不能急于求成。”
这个案例展现了中医“辨证论治、整体观念、治未病”的核心思想,更体现了吕萍主任对经典方剂的灵活化裁与对患儿身心的关怀。从急性期到康复,从药物到生活指导,她用科学的中医智慧,为矮小症患儿点亮了“自然生长、远离激素”的希望之光。
附:吕萍主任诊疗特色总结
分期精准:急性期以“健脾补肾”为主,缓解期以“滋阴养血”固本。
方剂灵活:善用参苓白术散、六味地黄丸、左归丸等经典方加减,兼顾现代药理研究。
外治结合:穴位贴敷、艾灸等多法并举,减少患儿对西药依赖。
人文关怀:注重患儿心理疏导,将“治未病”理念融入日常饮食起居。
(全文约2200字)
结语:中医助长的“天人相应”智慧
吕萍主任的案例表明,中医治疗矮小症并非“单纯补药”,而是通过调节脾、肾、肝、心的协同作用,恢复“先天-后天”循环。正如《黄帝内经》所言:“阴阳匀平,以充其形,九候若一,命曰平人。”
在西医激素治疗之外,中医为矮小症患儿提供了另一种可能——通过自然疗法,让孩子的身体在“天人相应”的平衡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生长节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