吕萍主任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完整案例:从“厌食”到“食甘如饴”的中医智慧台州黄岩

第一章:初诊——一个母亲的焦虑与医生的从容

时间:2025年4月10日

患儿:小宇,男,7岁,主诉“食欲减退6个月,拒食蔬菜水果3个月”。

陪同家长:母亲(主诉人)。

病史:

小宇近半年来食量明显减少,每餐仅进食半碗稀饭,厌恶蔬菜和水果,常因挑食与父母争吵。家长尝试变换烹饪方式(如糖醋口味)或奖励机制,但效果不佳。西医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,诊断为“功能性厌食”,建议调整饮食结构。

母亲视角:

张女士焦虑地描述:“孩子现在连最爱的冰淇淋都不吃了,体重半年下降3kg,脸色发黄,晚上总说肚子胀。”她想起小宇因挑食被同学嘲笑,常躲在角落偷偷哭泣。

第二章:辨证论治——“脾虚肝旺,食积气滞”证型

吕萍主任接诊流程:

望诊:

体态:患儿形体偏瘦,面色萎黄,眼睑微浮,舌淡苔白腻。

舌象:舌质淡红,苔白厚腻,脉细弱而弦。

局部:指甲薄软,腹部膨隆,按之柔软。

闻诊:

主诉:拒食蔬菜,喜食零食,夜间盗汗,睡眠易醒。

伴随:大便黏滞,日行1次,夹未消化食物。

问诊:

饮食:偏食肥甘厚味,长期饮用含糖饮料,厌恶蔬菜。

情绪:易怒,常因学习压力哭闹,睡眠质量差。

家族史:父母均有“脾胃虚弱”病史,无遗传病史。

切诊:

脉象:沉细而弦,关部尤甚。

按诊:腹部按之胀满,无压痛,肝区按之不适。

第三章:辨证核心——“肝木乘脾,食积气滞”

吕萍主任分析:

病因病机:

先天:父母脾胃虚弱,体质偏脾虚。

后天:

饮食:长期偏食肥甘,损伤脾胃,食积停滞;

情志:学习压力致肝气郁结,肝郁克脾,脾失健运;

外因:过食冷饮(如冰淇淋)寒湿内生,阻碍运化。

核心病机:脾虚食积,肝郁气滞,胃气不和。

中医诊断:

病名:小儿厌食症(脾胃虚弱,肝郁气滞型)。

证型:脾虚肝旺,食积气滞(兼湿浊内蕴)。

治则:

标证:消食导滞,疏肝理气,化湿和胃。

本证:健脾益气,调和肝脾,恢复脾胃运化功能。

第四章:首诊处方——四逆散合保和丸加减

方剂组成:

健脾益气:

党参10g、白术12g、茯苓15g(四君子汤化裁)

山药15g(健脾渗湿)

疏肝理气:

柴胡6g、白芍10g(四逆散化裁,疏肝柔肝)

佛手10g、陈皮8g(理气和胃)

消食导滞:

焦山楂15g、炒麦芽15g、神曲10g(保和丸化裁)

鸡内金10g(消食化石)

化湿和胃:

苍术10g、薏苡仁15g(燥湿运脾)

半夏6g(降逆止呕)

调和肝脾:

钩藤10g(后下,平肝潜阳)

酸枣仁10g(养心安神,改善睡眠)

煎服法:

水煎服,每日1剂,早晚分服。

钩藤后下5分钟,避免苦寒过甚。

医嘱:

饮食:

禁食冷饮、零食,蔬菜切碎混入粥中,每日1个苹果(蒸熟后食用)。

晨起空腹饮淡盐水(1g/100ml),促进脾胃运化。

情绪:

减少学习压力,每日亲子阅读20分钟,缓解焦虑。

监测:

每日记录食量、排便情况,每周测基础体温(舌下5分钟)。

第五章:复诊与调方——从“消积”到“健脾”的智慧

时间:2025年4月24日(2周后)

症状变化:

食欲:食量增加至1碗稀饭,偶食少量蔬菜。

体质:腹胀减轻,大便成形,无黏滞。

情绪:睡眠质量改善,烦躁减少。

辨证调整:

食积已消,但肝郁未解,需疏肝健脾,佐以养胃。

二诊处方:逍遥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:

疏肝健脾:

柴胡6g、白芍12g、当归8g(逍遥散化裁)

茯苓15g、白术10g(健脾渗湿)

养胃和中:

麦冬10g、石斛10g(益胃生津)

乌梅6g(生津止渴)

调和脾胃:

砂仁6g(后下,醒脾行气)

莱菔子10g(消食下气)

加减:

加炒扁豆10g(健脾化湿,防食积复发)。

外治法:

中药敷脐:

取砂仁、陈皮、山楂各10g研末,温水调敷神阙穴,每日1次,促进脾胃运化。

推拿疗法:

每日晨起推拿板门、中脘、足三里各100次,顺时针摩腹5分钟。

第六章:长期调理——从“治标”到“固本”

时间:2025年5月20日(1个月后)

症状:

食欲:食量恢复正常,主动进食蔬菜,每日摄入水果100g。

体质:面色转红润,体重增加1.5kg,睡眠安稳。

辨证:

脾胃已复,但肝气未调,需疏肝理气,巩固疗效。

三诊处方:香砂六君子汤合一贯煎加减:

健脾益气:

党参12g、白术10g、茯苓15g、砂仁6g(后下)

滋阴养胃:

生地黄10g、枸杞子10g、麦冬10g(养阴生津)

疏肝解郁:

郁金6g、合欢皮10g(疏肝安神)

药膳食疗:

山药莲子粥:山药20g、莲子10g、粳米50g,晨起空腹服用,健脾益胃。

玫瑰花茶:每日1次,温水冲泡,疏肝解郁。

生活方式指导:

饮食:

每周3次食用木瓜排骨汤(木瓜健脾,排骨补气),避免晚餐过饱。

运动:

每日跳绳5分钟,促进胃肠蠕动。

心理:

鼓励参与户外活动,减少屏幕时间,培养自主进食习惯。

第七章:随访与疗效评估——3个月饮食正常

时间:2025年6月-2025年9月

随访记录:

2025年7月:食量稳定,体重增长至28kg(同龄均值)。

2025年8月:自主进食蔬菜,家长反馈“孩子现在主动要求吃胡萝卜”。

2025年9月:复查血常规,营养指标(血红蛋白、白蛋白)恢复正常。

第八章:吕萍主任的诊疗特色与科学性解析

分期论治的精准性:

急性期:以四逆散、保和丸疏肝消积,快速改善症状;

缓解期:以逍遥散、参苓白术散调和肝脾,巩固疗效。

方剂配伍的科学性:

柴胡、白芍:现代药理证实,柴胡皂苷可调节下丘脑-垂体功能,改善肝郁;

山楂、麦芽:含消化酶(如淀粉酶、蛋白酶),促进食物分解;

钩藤、酸枣仁:调节5-羟色胺水平,改善睡眠质量。

外治法的协同作用:

敷脐疗法:神阙穴为“回阳救逆”要穴,促进脾胃气血运行;

推拿按摩:刺激中脘、足三里,增强胃肠蠕动。

现代医学关联:

健脾益气:通过改善肠道菌群,提高营养吸收率;

疏肝理气:调节HPA轴(下丘脑-垂体-肾上腺轴),缓解压力性厌食;

消食导滞:减少肠道内毒素(如氨、胺类)吸收,改善食欲。

第九章:一位母亲的蜕变——从焦虑到欣慰

母亲视角:

“第一次见到吕主任时,小宇因挑食躲在门后。吕主任却笑着蹲下身,用手机播放《脾胃健康》动画,告诉他:‘你的肚子像小花园,需要蔬菜和水果才能开出花。’诊室里,吕主任还为他定制‘美食地图’,每周奖励一颗星星,集满10颗就能兑换一次亲子游。”

3个月后,小宇的体重增长了3kg,主动要求吃妈妈做的番茄炒蛋。吕主任为他设计“饮食日记”:

夏季:增加绿豆汤、冬瓜排骨汤,清热利湿;

秋季:服用中药膏方(含山药、莲子、黄芪)补脾益肺。

2025年秋,张女士含泪说:“孩子现在和同学一起吃饭,不再被嘲笑‘小瘦猴’了。”吕主任笑着写下新处方:“继续巩固,但可以停药了——中医的‘治未病’,就是让孩子自己爱上食物。”

第十章:吕萍主任的“厌食观”

在台州第一人民医院的走廊里,吕萍主任常对年轻医生说:“小儿厌食是‘肝脾不和,食积气滞’的外在表现。治疗时要像‘疏通河道’一样,既要‘清淤’(消食导滞),更要‘固堤’(健脾疏肝)。孩子是‘纯阳之体’,用药需如‘春雨润物’,不能急于求成。”

这个案例展现了中医“辨证论治、整体观念、治未病”的核心思想,更体现了吕萍主任对经典方剂的灵活化裁与对患儿身心的关怀。从急性期到康复,从药物到生活指导,她用科学的中医智慧,为厌食症患儿点亮了“自然康复、远离激素”的希望之光。

附:吕萍主任诊疗特色总结

分期精准:急性期以“消积疏肝”为主,缓解期以“健脾养胃”固本。

方剂灵活:善用四逆散、保和丸、逍遥散等经典方加减,兼顾现代药理研究。

外治结合:中药敷脐、推拿等多法并举,减少患儿对西药依赖。

人文关怀:注重患儿心理疏导,将“治未病”理念融入日常饮食起居。

(全文约2200字)

结语:中医治厌食的“天人相应”智慧

吕萍主任的案例表明,中医治疗厌食症并非“单纯开胃”,而是通过调节肝、脾、胃的协同作用,恢复“气血阴阳”的平衡。正如《黄帝内经》所言:“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,以平为期。”

在西医营养干预之外,中医为厌食症患儿提供了另一种可能——通过自然疗法,让孩子的身体在“天人相应”的平衡中,找回对食物的天然渴望。


返回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