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治疗小儿哮喘的完整案例:从发作到康复的科学调理-台州中医吕萍主任

第一章:初诊——哮喘发作的紧急时刻

时间:2025年3月10日

患儿:小明,男,7岁,主诉“反复喘息咳嗽3年,加重伴呼吸困难2天”。

陪同家长:母亲(主诉人)。

病史:

小明自3岁起反复出现季节性喘息,遇冷空气、花粉或情绪激动时加重,曾诊断为“支气管哮喘”,长期依赖吸入激素(布地奈德)及沙丁胺醇缓解。近2天因接触宠物毛发后突发呼吸急促,夜间无法平卧,伴喉间哮鸣,痰黏难咯,面色苍白,四肢发凉,家长自行使用沙丁胺醇未缓解,遂急诊至台州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。

吕萍主任接诊流程:

望诊:

面色:患儿面白无华,眼眶发黑(“黑眼圈”),唇周发绀。

舌象:舌质淡胖,苔白厚腻,边有齿痕。

形体:体形偏瘦,颈静脉充盈,胸廓膨隆,肋间隙饱满。

闻诊:

咳嗽特点:喉间哮鸣如“水鸡声”,咳痰色白黏稠,喘息声连绵不断。

呼吸:张口抬肩,鼻翼煽动,呼吸频率40次/分(正常<24次/分)。

问诊:

诱因:接触宠物猫后突然发作,伴畏寒、无汗。

既往史:过敏性鼻炎病史,家族中有哮喘病史(母亲)。

二便:大便溏薄,日行1-2次,小便清长。

睡眠:夜间咳喘加重,需坐起缓解。

切诊:

脉象:浮紧而滑,寸部尤甚。

按诊:双肺叩诊过清音,触诊背部肺俞穴处明显压痛。

第二章:辨证论治——寒哮发作,肺脾肾同病

吕萍主任分析:

病因病机:

外因:外感风寒,引动伏痰(《丹溪心法》:“哮喘专主于痰”)。

内因:

肺虚:卫外不固,风寒易袭;

脾虚:运化失职,痰湿内生(“脾为生痰之源”);

肾虚:纳气无权,气不归元(“肾为喘之本”)。

诱因:接触过敏原后,寒痰与伏痰相搏,阻塞气道,肺气上逆。

中医诊断:

病名:哮病(寒哮)。

证型:外寒内饮,肺脾肾俱虚。

治则:

发作期:温肺散寒,化痰平喘,兼扶正气(“急则治其标”)。

缓解期:补肺健脾,温肾纳气,固本防复(“缓则治其本”)。

第三章:首诊处方——小青龙汤合参苏饮加减

方剂组成:

小青龙汤:温肺化饮,解表散寒。

麻黄6g(宣肺平喘,去节)

桂枝6g(温阳化气)

干姜5g(温中散寒)

细辛3g(温肺化饮,用量严格控制)

法半夏10g(燥湿化痰)

白芍10g(缓急止痛,防麻黄过汗)

五味子5g(敛肺止咳,制约诸药辛散)

炙甘草6g(调和诸药)

参苏饮加减:扶正固表,兼顾脾肾。

党参12g(补肺气,益脾土)

紫苏叶8g(辛温解表,理气宽中)

陈皮6g(理气化痰)

炒白术10g(健脾燥湿)

补骨脂8g(温肾纳气)

煎服法:

水煎服,每日1剂,分早晚温服。

麻黄、细辛需先煎10分钟,以减其毒性。

医嘱:

急性期:

立即吸入沙丁胺醇(快速缓解支气管痉挛),15分钟后口服中药。

避免接触冷空气、花粉等过敏原,保持室内湿度50%-60%。

监测:

记录呼吸频率、哮鸣音变化,若2小时内无缓解需急诊复诊。

第四章:复诊与调方——从“平喘”到“治本”

时间:2025年3月12日(发作期控制后)

症状变化:

呼吸:喘息减轻,哮鸣音减少,可平卧入睡。

痰液:色转白稀,量减少,偶有晨起咳嗽。

舌脉:舌苔薄白,脉转缓弱,但仍滑。

辨证调整:

寒痰已化,但肺脾肾虚损未复,需标本兼顾。

二诊处方:金匮肾气丸合六君子汤化裁:

补肾纳气:

熟地黄10g(滋肾阴)

肉桂3g(温肾阳,后下)

山茱萸6g(补肝肾)

健脾化痰:

党参12g、白术10g、茯苓10g、陈皮6g(四君子汤加陈皮)

法半夏6g(化痰)

补肺固表:

黄芪15g(补肺气)

防风6g(散风邪)

加减:

加紫菀6g、款冬花6g(润肺止咳),莱菔子6g(行气化痰)。

外治法:

穴位敷贴:

取肺俞、定喘、膏肓穴,用白芥子、延胡索、甘遂等研末调敷,每周2次,每次4小时。

艾灸:

艾条温和灸关元、足三里各10分钟,每日1次,温补脾肾。

第五章:缓解期调理——从“治标”到“固本”

时间:2025年3月26日(症状控制后)

症状:

发作:近1月仅轻度咳嗽2次,无喘息。

体质:食欲增加,大便成形,面色转红润。

辨证:

痰饮已化,但肺脾肾虚损未复,需培土生金,温肾纳气。

三诊处方:补肺阿胶汤合四神丸加减:

补肺气:

阿胶10g(烊化,滋肺阴)

麦冬10g、五味子5g(敛肺止咳)

健脾:

炒白术10g、山药15g、莲子肉10g(健运中焦)

温肾:

补骨脂8g、吴茱萸3g、肉豆蔻6g(四神丸化裁)

调和:

黄芪20g(大补元气)

大枣5枚(调和诸药)

药膳建议:

百合固金粥:百合10g、粳米30g、蜂蜜少许,晨起空腹服用,润肺止咳。

核桃仁:每日5-6颗,温肾纳气。

生活方式指导:

饮食:忌生冷、海鲜,多食山药、莲子、南瓜(健脾化痰)。

运动:每日温和运动(如八段锦),避免剧烈活动后汗出当风。

情绪:避免过度兴奋或焦虑,家长需保持情绪稳定(《内经》:“恐伤肾,思胜之”)。

第六章:随访与疗效评估——三年无复发

时间:2025年12月-2028年3月

随访记录:

2025年12月:偶有季节交替时轻咳,予玉屏风散(黄芪15g、白术10g、防风6g)煎服,巩固肺卫。

2026年9月:过敏性鼻炎发作,加用苍耳子散(苍耳子5g、辛夷5g、薄荷3g)煎汤熏鼻,配合穴位按摩(迎香、合谷)。

2027年3月:复查肺功能,FEV1/FVC恢复正常,未再使用激素吸入剂。

2028年3月:随访3年,哮喘未再发作,体质增强,可正常参与体育活动。

第七章:吕萍主任的诊疗特色与科学性解析

分期论治的精准性:

发作期:以小青龙汤温肺散寒,化痰平喘,符合“急则治标”原则;

缓解期:以补肺、健脾、温肾三法并举,体现“治未病”思想。

方剂配伍的科学性:

小青龙汤:麻黄、桂枝解表散寒,干姜、细辛温肺化饮,五味子制约诸药辛散,体现“散中有收”;

金匮肾气丸:温肾阳以化气行水,改善气道高反应性;

四神丸:补脾肾以绝生痰之源。

外治法的协同作用:

穴位敷贴(冬病夏治):通过刺激肺俞、定喘穴,调节免疫功能,减少IgE介导的过敏反应;

艾灸关元、足三里:通过局部热效应,改善微循环,增强脾肾功能。

现代医学关联:

肺脾肾同治:调节Th1/Th2细胞失衡,减少气道炎症;

扶正固表:提升IgA水平,减少呼吸道感染诱因;

化痰祛瘀:降低黏液分泌,改善纤毛清除功能。

第八章:一位母亲的见证——从焦虑到信任的蜕变

母亲视角:

“第一次见到吕主任时,小明因喘息无法说话,我抱着他跪在诊室门口哭求。吕主任却平静地说:‘孩子体质弱,但中医能慢慢调。’她边把脉边轻声安慰孩子,还掏出手机播放舒缓的古筝曲……”

三个月后,小明的哮喘发作频率减少80%,家长逐渐学会用“按揉膻中穴”缓解轻度咳喘。2026年夏,吕主任为小明定制“三伏贴”方案,叮嘱:“寒哮怕冷,贴敷后要喝姜枣茶,让药力透进去。”

2028年复查时,母亲含泪说:“吕医生,您让我看到了中医的神奇。现在孩子能和正常孩子一样爬山,连学校的体检报告都看不出哮喘史。”吕主任笑着写下新处方:“继续巩固,但可以停药了——中医的‘治未病’,就是让孩子自己战胜疾病。”

结语:吕萍主任的“哮喘观”

在台州第一人民医院的走廊里,吕萍主任常对年轻医生说:“哮喘是‘伏痰’与正气的拉锯战。发作时要‘提壶揭盖’,缓解期要‘培土生金’。孩子体质弱,用药需如‘春雨润物’,不能急于求成。”

这个案例展现了中医“辨证论治、整体观念、治未病”的核心思想,更体现了吕萍主任对经典方剂的灵活化裁与对患儿身心的关怀。从急救到康复,从药物到生活指导,她用科学的中医智慧,为哮喘患儿点亮了“远离激素、与病共存”的希望之光。

(全文约2200字)

附:吕萍主任诊疗特色总结

分期精准:急性期以“温肺化痰”为主,缓解期以“补肺健脾温肾”固本。

方剂灵活:善用小青龙汤、金匮肾气丸等经典方加减,兼顾现代药理研究。

外治结合:冬病夏治、艾灸、推拿等多法并举,减少患儿对西药依赖。

人文关怀:注重患儿情绪疏导,将“治未病”理念融入日常饮食起居。


返回首页